最近对景泰上头ing
宝钻|魏晋|先秦|武侠|hp
微博:@寒山_秋声烛影一梦
来评论和提问区一起玩耍啊!

[整理]嘉宾年表

主要是参照晋书做的一个简单粗暴的整理,本来是想做一个士季和嘉宾参照年表的结果发现嘉宾一个人就足够让我跪了……咳到兴宁三年365年也就是嘉宾三十岁时截止。然后年龄计算全部用虚岁咳。


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二年(336)

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少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四年 - 永和十二年(348-356)

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

——要推测具体时间无疑是很有难度的,纵观这段时间,348年桓温以前一年伐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而356年进征讨大都督应也是因两年前初次北伐之功,然后再看之间,在刚刚升任征西大将军时皇室是对他十分忌惮的,在349年石虎病死后北方大乱以此时机桓温请求北伐却无回音,反于350年殷浩被委任都督五州军事而享有北伐之权,但这个时候毕竟还是相持阶段,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迹,亦相羁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一方面说明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一方面也说明还没有什么大动作。

真正的转机是在351年十二月,桓温“声言北伐,拜表便行,顺流而下,行达武昌,众四五万。殷浩虑为温所废,将谋避之”只在简文帝写信劝阻解释后方才回镇荆州。应该说这个举动与其说是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倒更不如说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而果不其然晋室立刻便以进太尉来安抚,而元子则因不为虚名所牵绊而固让不拜。之后因为殷浩“屡战屡败,器械都尽”在354年正月“乃奏废浩,自此内外大权一归温矣。”而元子在独揽大权也相当有效率的立刻于二月悍然出兵北伐,在多次血战后,晋军进驻霸上,迫使前秦君主苻健退守长安小城,而这次北伐留下了一句极为怆然的感慨“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在354年六月徙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撤返江陵后,这次北伐算是告一段落,而母亲孔氏之卒想来赢还是让元子伤怀,其父桓彝卒于328年成帝咸和三年苏峻之乱,记载是“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吐槽下这个时间简直就是乱来!如果桓司马出生于永嘉六年312年的话,那么在328年应该是十七岁啊远目……但是卒年宁康元年373年却是对的,也符合年六十二,我直接忽略掉这个吧……】在母丧相关的丧仪过后,356年二月,桓司马上书要求移都洛阳,而这时方才封征讨大都督。

应该说看这个时间段的话,从349年到353年之间是最有可能的,首先是因为十三岁为将军掾,就算有毓哥这么逆天的十四为散骑侍郎的例子在前还是有点不正常……而且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元子而言也是与殷浩相持形成自己力量的时候,所谓殆不为国家用,看到郗家俊才就积极地挖了过来也挺合理的,然后354年基本上不大可能……正月忙着奏废殷浩,二月到六月是北伐,之后往后走354年下半年及355年母丧诸多事宜想必也很需要精力,当然也有可能在母丧过后招人,消沉一段时间后又于事功上积极进取且上书要求移都洛阳也说的通。不过个人还是觉得前一段时间可能性最大,假设是351年,这样的话嘉宾就是大概十六岁的样子,然后与元子一见如故而建议他做出必要的威慑以彰显力量【等一下,一出仕就这么激进似乎有点不对啊】于是十二月晋室以太尉安抚元子,之后就是静观其变地看着殷浩的北伐失利然后于353年年末拟好奏章再于354年年头送上去,然后就随军北伐……【按照这种推论那么嘉宾就会在司马麾下工作22年……如果是按照母丧后被辟的推论的话就是18年……好了不管哪个工作时间都很长就是了,个人从JQ的角度比较喜欢第一个2333】


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二年(356)

年二十一,桓温第二次北伐,推测应是随军北伐。

桓温七月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八月,桓温兵至伊水。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桓温亲自督战,在伊水大破姚襄,终于收复洛阳。同月,桓温返回荆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这一次嘉宾应该是随军出征的,同样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也是发生在356年七月赴江陵之时,想来这个时候桓司马也四十五了,人生过半而夙愿未成,岂不悲哉?而嘉宾应是方才弱冠的青年,咳这年龄差的确略大。

师次伊水,姚襄屯水北,距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自相杀死者数千人,越北芒而西走,追之不及,遂奔平阳。温屯故太极殿前,徙入金墉城,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兼置陵令。遂旋军,执降贼周成以归,迁降人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温还军之后,司、豫、青、兗复陷于贼。

晋将桓温奏请移都洛阳,修复陵园。但晋廷未允。同年八月,桓温率军击败姚襄,洛阳降附,桓温入洛后晋谒西晋诸陵,并派人修缮,配置守陵令。十一月,晋廷下诏派兼司空、散骑常侍车灌等人至洛阳正式维修晋宣、景、文、武、惠五帝之陵。十二月,晋穆帝及群臣又在建康穿缌麻孝服,举行遥祭大礼。

——顺便永和年间应该是相对太平的时日,在这从344年到361年总共十七年的时间里,因为皇帝幼主以两岁之幼龄即位,故由皇太后褚氏临朝称制,总体来讲士族之间相互制衡,且又有永和三年347年成功灭蜀之绩,并永和九年353年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时代清平的大背景下却仍隐有死生无常之悲意。此时距永嘉之乱已过去了四十余年,但曾经的惨痛尚且历历在目,故而对于迁都洛阳上书终究士族选择了拒绝,而桓司马此时想必已料到了这个答案,年轻时的雄途壮志早在时日流转间成了交换权柄的筹码,至此之后洛阳的再度沦陷不过是离建康相去甚远的一则见闻,而曾经那些“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的往事皆随着当事人而同样化归尘土。他们皆于南朝终老。


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元年到升平五年(357-361)

升平始年二十二,应是同桓温一起长驻荆州

升平四年十一月,封太尉桓温为南郡公,温弟冲为丰城县公,子济为临贺郡公。

夏四月,大水。太尉桓温镇宛,使其弟豁将兵取许昌。

——其实我挺困惑为什么从356年12月到362年三月出现了一个记录上的空白……只在升平年中有这么两条记载然后就直接到362年因为前燕进攻洛阳所以桓总再次要求迁都洛阳,有点想吐槽这个封赏来的够晚的,足足晚了四年……然后升平元年其实就是晋穆帝终于亲政了,在前一年拒绝了迁都洛阳而仅以遥拜大礼而祭之后,年仅十五岁的皇帝亲政,应该说大体上还是相当平稳的。


晋哀帝司马丕兴宁元年(363)

年二十八,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

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超髯,珣短故也。

《帝纪第八》五月,加征西大将军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

——这个时候如果按351年入仕来算的话,已经有十一年了,在此期间有经历过两次北伐,也一起玩过阴谋诡计,想来已经有很深的感情了……

【顺便本着八卦至上的原则跑去搜了下王珣,发现他比嘉宾小了13岁咳……当时的人都这么少年成名简直了……顺便元琳也是伯远帖的作者,看魏晋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看书法史吧咳……然后个人倾向于368年年初吧……虽然看起来跟桓司马熟络地太快了但是说不准桓司马就是这种个性呢望天,这个时候嘉宾就已经三十三岁了,然后元琳正是风华正茂的二十岁青年,某种意义上挺奇妙的,同时谢玄二十六岁同被辟为掾】


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 - 兴宁三年(364-365)

《帝纪第八》夏四月甲申,桓温遣西中郎将袁真、江夏相刘岵等凿阳仪道以通运,温帅舟师次于合肥,慕容尘复屯许昌。五月,迁陈人于陆以避之。戊辰,以扬州刺史王述为尚书令、卫将军。以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壬申,遣使喻温入相,温不从。秋七月丁卯,复征温入朝。八月,温至赭圻,遂城而居之。

《桓温传》属鲜卑攻洛阳,陈祐出奔,简文帝时辅政,会温于洌洲,议征讨事,温移镇姑孰。会哀帝崩,事遂寝。

《帝纪第八》二月乙未,以右将军桓豁监荆州扬州之义城雍州之京兆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冲监江州荆州之江夏随郡豫州之汝南西阳新蔡颍川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并假节。

——吐槽一下其实我是在做桓司马的年表吧……但是嘉宾的记载的确太少了只能脑补……然后晋哀帝也是因不好好爱护身体而早逝,所以某种意义上真不怪士族专权啊……于兴宁三年三月晋哀帝崩,晋废帝司马奕即位。当年冬十月梁州刺史司马勋反,自称成都王。桓温遣江夏相硃序救益州刺史周楚于成都。然后嘉宾在这段时间也是三十而立了。


评论 ( 15 )
热度 ( 78 )
  1.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寒山唁 | Powered by LOFTER